我站在图们江畔,江的对岸,是朝鲜,这一边,是吉林省图们市月晴镇白龙村,一个朝鲜族百年部落,与对面的朝鲜只隔一条图们江。
这次在东北跟随别克车队寰行中国,一路拜访了不少少数民族。在东北所有的少数民族中,也许朝鲜族的原生态文化是保留最完好的:语言,文字,生活习俗,艺术形式,都保留着鲜明的名族特色。
而能够近距离欣赏原汁原味的“中国朝鲜族农乐舞”,更是一种纯粹的享受。这种舞蹈,已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,这个词实在耳熟能详,因为各个级别的非遗项目,实在太多了,成千上万。然而,列入联合国的中国非遗项目,其实仅仅有30个,数目的稀少,凸显出了价值的珍贵。
这其中包括:
昆曲
古琴艺术
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
蒙古族长调民歌
国雕版印刷技艺
汉字书法
中国剪纸
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
中国朝鲜族农乐舞
格萨(斯)尔
侗族大歌
花儿
玛纳斯
蒙古族呼麦
南管
热贡艺术
中国蚕桑丝织
端午节
妈祖信俗
对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:妈祖祭典。
金石篆刻
南京云锦织造技艺
对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: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。
龙泉青瓷烧制技艺
宣纸制作技艺
藏戏
西安鼓乐
粤剧
中医针灸
京剧
中国皮影戏
珠算
农乐是朝鲜传统民俗音乐的一种,大多在室外由数十人一起表演,主要包括鼓、舞蹈和演唱。又名四物戏,主要以长鼓,锣,低音鼓,鼓演奏,故名。
农乐最初源于集体农作文化,在农民作农活,乡村聚会(婚礼)和朝鲜巫教的仪式中表演。现代的农乐已经演变成了一种艺术表现形式。


四物打击乐是流行于韩国、朝鲜和中国朝鲜族聚居区的传统乐器组队形式,由鼓、长鼓、大锣和小锣四种打击乐器组成。四物打击乐源于农乐,四个乐器分别代表着四位神。鼓是云神,长鼓是雨神,大锣是风神,小锣是雷神。四物打击乐同时也表达阴阳理念。长鼓和鼓代表着大地的声音,而大锣和小锣则代表着上天的声音。




朝鲜族大妈大叔真是能歌善舞,而象帽舞,更是大饱眼福。
只要看过朝鲜族舞蹈,肯定对帽子上长长的飘带舞动有印象吧。象帽舞是农乐舞中的最高表现形式,表现出整个农乐舞当中的最高技巧和最高兴奋点,并散发出浓郁的民族情趣,可以称之为农乐舞当中的华彩篇章。
象帽舞具有很高的技巧性,舞者以颈项的力量频频摇动头部,使所戴象帽的飘带旋转如风,似车轮飞转般在舞者的周围画出光辉耀眼的美妙彩环。甩象帽动作花样繁多,含“平甩象”、“左右甩象”及“立甩象”和“抖露珠象”等。
60岁的金京南,是这里的酋长,旁边抢镜的是他的孙女。